挑戰(zhàn)“法老”

2021-04-28 12:18 發(fā)布

呼和浩特市第十九中學 / 靳蕙聰(指導老師:李瑞琴)

我今天所說的“法老”可不是古代埃及的法老,而是法國的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老前輩。法布爾是十九世紀大名鼎鼎的法國昆蟲學家?!扼暗淖≌肪褪撬姸嘤^察筆記中的其中一篇。他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向我們詳細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蟋蟀建造住宅的才能。 文中提到蟋蟀蓋房子大多都在十月,深秋初寒的時候,它用前足扒土,還用鉗子搬掉較大的土塊……即使在冬天,只要氣候溫和,還可以看見蟋蟀從里面不斷地拋出泥土來…… 這段描述我可不敢茍同。通過我和爸爸對蟋蟀多年的飼養(yǎng)與觀察,我發(fā)現(xiàn)蟋蟀是活不到深秋而且更是絕對活不到冬天的。所以我要挑戰(zhàn)“法老”,雖然“挑戰(zhàn)”二字對我來說有些大言不慚,但在科學面前,我還是要堅持我的觀點。 蟋蟀一生從卵到成蟲,要經歷四個階段。而不是在網絡和某些科普中所介紹的三次蛻變,所以三次蛻變的說法也是不嚴謹?shù)摹? 每年的五月底到六月初,蟋蟀的卵開始孵化,卵要完成孵化過程必須經過寒冷的冬天。沒有經歷這一過程的卵是絕對孵化不出蟋蟀寶寶的。剛從卵里孵化出來的幼蟲,叫初孵幼蟲。它們從土壤鉆出地面。這些小家伙最愛吃的“主食”是花生和玉米,“副食”是蒲公英葉子和各種多汁的嫩草葉,如果露水或土壤中水分充沛(具備一定潮濕度),初孵幼蟲則生長迅速,每過半個月左右脫一次皮,共脫四次。直到八月初前后蛻變成為成蟲。成蟲的外殼(包括雙翅)就是它們的骨骼,可以起到限制水分蒸發(fā)和保護身體的作用。這層外殼再經過十天左右的硬化,蟋蟀就完全成熟了。界時已逢立秋(故名秋蟲),雄性蟋蟀就可以振動雙翅整夜鳴叫來召喚雌蟋蟀,從而完成繁殖后代的目的,最終雌蟋蟀把卵產在離地面一寸左右的潮濕土壤中或者產在所棲息洞里的松軟土層中。值此,蟋蟀就完成了自己的繁演任務和生命周期。 我國有句古老的俗語:促織鳴,懶婦驚。意思是提醒主婦們聽見蟋蟀叫,天氣就已漸漸轉涼了,該為家人準備過冬御寒的衣服了。小小的蟋蟀這時又何嘗不想“穿”件溫暖的衣服呢?隨著深秋(秋分)的到來,土壤變硬,水分越來越少。家養(yǎng)的蟋蟀,因為有溫度,濕度和充足的食物支持,最多能活到十月底,可野生的蟋蟀就沒那么幸運了,因為惡劣的天氣,匱乏的食物和危機四伏的生活狀態(tài),能活到十月中旬,已經是鳳毛麟角的“老壽星”了,伴著草木的枯萎和持續(xù)下降的氣溫,它們的行動變得越來越遲緩,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 試想,深秋萬物凋零,昆蟲生命都已消亡。冬天的蟋蟀怎么還能活著并快活地在僵硬的土壤中輕松地挖著洞?它們的食物和水又都從哪里來?事實證明,昆蟲(包括蟋蟀)的生命周期都是恒定的。時令一到,便會自然消亡。蝴蝶、螳螂、青蜓、各種蚊蠅等等哪個不是如此呢?這就是自然之法則! 這雖然是法老的一個小小的學術失誤,但絲毫沒有改變我對他的崇敬。 今后我會更加細致的觀察大自然,努力學習、努力實踐,長大后我也要成為像法布爾那樣的著名昆蟲學家。大家為我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