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是什么?

2019-03-18 00:00 發(fā)布

暫無內(nèi)容  年級 / 5121 0 0

如意的由來

如意是一件簡單的搔癢工具,有骨制的、玉制的、竹制的、木制的等等,柄長約一尺,一端做成手掌的形狀,拿在手里,可以在自己背上搔癢,讓人感到舒適如意,故而得名。如今仍流行使用,一般是木制和竹制,俗稱“老頭樂”。如此平常的器物在古代卻有不尋常的歷史,如意是怎么來的?

  如意的來歷

  如意最早是古人用以指劃的器物,佛家宣講佛經(jīng)時(shí)手持如意,并且將經(jīng)文記在如意的上面,以防遺忘。由于如意實(shí)用,名稱又好聽,后人便把它加工成一種精美的實(shí)用工藝品,既能搔癢,又供觀賞。

  “如意”一詞出于印度梵語“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制作。講僧持之記文于上,以備遺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薩像。我國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癢癢撓),又有記事于上的“笏”(亦稱“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

  如意是何時(shí)從印度傳到我國的,無據(jù)可考?!稌x書·王敦傳》記載:孫權(quán)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輒味魏武帝樂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邊盡缺?!碧迫硕纬墒健队详栯s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總持門,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與羅公遠(yuǎn)同在便殿,羅時(shí)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師如意?!钌匣ㄊ摶?,遂激窣至其前,羅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舉手示羅如意。”唐代詩人李賀《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詩中有:“向壁懸如意,當(dāng)簾閱角巾”之句。可見晉唐時(shí)代,我國已有如意,是用來搔癢的。

  到了清代,如意便演變成一種貴重的裝飾品,其頭為葉狀,柄稍微彎曲,制作材料有金、翡翠、瑪瑙、水晶、珊瑚、沉香木、竹、骨等。這一時(shí)期如意的制作工藝也更加精細(xì)。有平雕、浮雕、鏤空等,且鑲嵌金銀絲、紅綠寶石等,組成“松鶴”、“祝壽”、“鳳凰牡丹”等美麗圖案,寓意吉祥長壽,事事如意。有的擺在宮殿的寢宮案頭幾上,有的置放在帝王寶座的旁邊,供帝王后妃們玩賞。在故宮東、西六宮參觀,都能見到各種如意。

  清代,如意被視為貴重的禮品。每逢帝王登基、婚禮、壽辰、節(jié)日等,皇帝周圍的五公大臣們,為了博取皇上的歡心,便集資制作整套如意向皇上進(jìn)獻(xiàn)。當(dāng)年乾隆皇帝60歲生日,大臣們?yōu)樗麑V屏?0柄金絲編織的如意。慈禧6O歲生日時(shí).大臣們進(jìn)獻(xiàn)了九九八十一柄如意。“九九”是最高的吉祥之?dāng)?shù)。帝王也常用如意贈送妃子和臣下。位于山東曲阜的孔廟,至今還保存著當(dāng)年清代皇帝贈送給孔子后裔的一些珍貴的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