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用生花妙筆,繪出游覽美景

2019-03-31 00:00 發(fā)布

暫無內(nèi)容  年級 / 1825 0 0

問:我們在節(jié)假日常外出旅游,興之所至,往往要寫一篇游記??蛇@游記該怎么寫呢?

答:有些同學(xué)感覺不好下手,下面介紹五種方法,供大家參考。一、確定行文的線索,給讀者以清晰的路徑;二、移步換景有取舍,突出重點使之更鮮明;三、寫出景物的特點,使之更具體生動;四、做到情與景交融,讓讀者產(chǎn)生心靈共鳴;五、寫出文化內(nèi)涵,讓文章內(nèi)容豐富厚實。


問:如何確定行文的線索呢?

答:寫作游記時,我們便是導(dǎo)游,文章游蹤明晰,讀者才能跟隨我們有條不紊地觀山看水,賞花觀柳,在美景中流連忘返。比如瓊瑤的《小三峽記勝》,就是以游蹤為行文線索進行寫作的。由龍門峽、巴霧峽,到滴翠峽,逐一寫來,有條不紊。


問:移步換景有需要注意什么?

答:我們不能把到過的地方、看到的景物,都寫進文章之中,這樣很容易寫成流水賬。寫作時應(yīng)選擇那些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物來寫,至于其他的可以略寫或者不寫,從而達到以一勝十的效果。


問:怎樣寫出景物的特點,使之更具體生動?

答:首先,我們應(yīng)對所寫景物進行細致觀察,或仰視,或俯瞰,或遠眺,或近觀,從不同角度加以描寫,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描述細膩,從而讓文章生動形象。如徐遲《黃山記》中的片段:
松樹的根盤入巖縫,和花崗石一般顏色,一般堅貞。它們有風(fēng)修剪的波浪形華蓋;它們因風(fēng)展開了似飛翔之翼翅。從峰頂俯視,它們?nèi)缣μ\,披覆住巖石;從山腰仰視,它們?nèi)缣炫ねざ窳ⅰ?br data-filtered="filtered"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黃山的松樹最奇,奇在何處?作者在進行一番描寫后,又變換角度進行寫作,這就是俯視、仰視時,松樹各是什么樣子,如此,也就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黃山松樹的奇特與奇妙。

其次,要展開聯(lián)想的翅膀,在寫作時使用一些修辭方法。如劉白羽《長江三日》中的片段:

你看那急速漂流的波濤一起一伏,真是“眾水會萬涪,瞿塘爭一門”。而兩三木船,卻齊整地搖動著兩排木槳,像鳥兒扇動著翅膀,正在逆流而上。我想到李白、杜甫在那遙遠的年代,以一葉扁舟,搏浪急進,該是多少雄偉的搏斗,會激發(fā)詩人多少瑰麗的詩思??!……不久,江面更開朗遼闊了。兩條大江,驟然相見,歡騰擁抱,激起云霧迷蒙,波濤沸蕩,至此似乎稍為平定,水天極目之處,灰蒙蒙的遠山展開一卷清淡的水墨畫。
在這里,作者言“兩三木船,卻齊整地搖動著兩排木槳,像鳥兒扇動著翅膀”,使用了比喻修辭;“兩條大江,驟然相見,歡騰擁抱”,使用了擬人修辭;關(guān)于李白、杜甫的那幾句文字,則是作者展開的豐富聯(lián)想。


問:情景交融才能讓讀者愛不釋手對吧。

答:是的,在寫作時,我們不能只寫景,而要做到景情交融。只有如此,才能讓讀者愛不釋手。如老舍在《內(nèi)蒙風(fēng)光》中寫扎蘭屯的片段:
四面都有小山,既無奇峰,也沒有古寺,只是那么靜靜地在青天下繡成一個翠環(huán)。環(huán)中間有一條河,河岸上這里多些,那里少些,隨便地長著綠柳白楊。幾頭黃牛,一小群白羊,在有陽光的地方低著頭吃草,并看不見牧童。也許有,恐怕是藏在柳蔭下釣魚呢。河岸是綠的,高坡也是綠的。綠色一直接上了遠遠的青山。這種綠色使人在夢里也忘不了,好像細致地染在心靈里。

我們讀了這段文字,仿佛不僅看到了內(nèi)蒙古獨特的風(fēng)光,而且還感受到了作者對內(nèi)蒙古風(fēng)光的無比喜愛之情,并由此產(chǎn)生了心靈上的共鳴:我們的祖國多美好!


問:怎么突出文化內(nèi)涵呢?

答:我們游覽的許多景點,往往富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比如神話傳說,名人故事,關(guān)于景點的詩文等。在寫游記時,不妨引用一些,以使文章內(nèi)容豐富厚實。如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的片段:

從火車上遙望泰山,幾十年來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話來,就覺得過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一筆債似的。杜甫的愿望“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也一樣有,惜乎來去匆匆,每次都當(dāng)面錯過了。

這是文章的首段。作者在這里引用了《孟子盡心上》及杜甫關(guān)于泰山的名句與名詩,讓人讀后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