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四合院有何講究

2019-04-22 00:00 發(fā)布

暫無內(nèi)容  年級 / 1813 0 0

四合院在中國的華北地區(qū)和西北地區(qū)最為常見,但以北京四合院最為有名,四合院也因此成為北京一個最知名的名片。那一個個精美繁復的匾額,游廊、屏風、漏窗、大花木門,無不透著木頭親切的人情味與人間煙火氣息。

  北京城的有些格局至今保持了元大都時期的傳統(tǒng),比如一些街道和建筑式樣,四合院則是其最重要的遺留。四合院積淀了幾百年來深厚的北京文化,從空中俯瞰北京城,那一片灰瓦的房屋圍著一個四方的院子的所在幾乎都是四合院,四合院和胡同長在一起,成為北京傳統(tǒng)文化和民俗的代表,也可以視為北京文化一個不變的底色。

  北京作為中國最近幾百年來最重要的都城,四合院伴隨著元代正式建都而出現(xiàn),前后總有幾百年的時光,它總在側(cè)耳細聽著從王朝的最中央傳來的各種消息,它總是有條件最先靠近某種時尚和大事,對外地來說,它有資格販賣一切,這種資格當然也包含了提供一切榜樣。所以,它雖然只是居住建筑,但卻從一開始就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成為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禮儀的載體。

  它當然也同時負載著宗法制度,四合院的“四”字,意指東南西北四面;“合”是合圍一處。也就是說,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圍墻圈成的一個院子。

  根據(jù)建筑面積的大小以及方位、空間組合的不同,四合院又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許多王府和寺廟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設(shè)計和建造的。四合院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從四面將庭院圍在中間,一大家子人在其中生活,卻又嚴格遵照著傳統(tǒng),長幼有序,內(nèi)外有別,各各都有自己比較隱密的庭院空間。

  四合院漸漸成為了北方主要的民居形式。由于大的氣候、建筑材料、文化傳統(tǒng)以及向中央看齊的傳統(tǒng)心態(tài),這些四合院的形制基本一樣,所不同只是各地的地方特色。如山西風格的喬家大四合院,黃土高原窯洞圍合而成的院落,東北大院等。

  四合院因為取意合圍,所以,其封閉性和不對外人親近就固定為它的天性。一般大門正對面有一照壁,擋住外來的視線,它基本上沒有向外開的窗戶。所以,關(guān)上大門成一統(tǒng),那里邊就是一個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小社會,過著小日子,與世無爭地看花開花落。在一種有秩序的禮儀中,人似乎像是生長在木頭包圍之中的一件家具,有的人往一張雕花套漆的桌子旁一坐就是一天,面他們身下的太師椅可能是上幾代的傳家遺物了。

  四合院是以一個家族的封閉形式跟社會發(fā)生交換的,又因為中國人內(nèi)向的性格,諸如穩(wěn)健、持重、忍耐、勤勞、安于現(xiàn)狀,注重私德,自尊等等,其實并沒有多少真正的公共生活空間,這種沒有多少對外交往的固定生活,只有使勁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在一家一族中去回旋,這也是千年的農(nóng)耕文化決定了的基本生活形制,也因此繁衍出一套完備而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

  林語堂說,中國人對公眾生活、公共事務的冷漠與畏避,實際是高壓統(tǒng)治下的一種犬儒狀態(tài)。沒有公共生活,所以對自身以外的一切不感興趣,所以要“各人自掃門前雪”,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就已是被規(guī)定的前定。

所以人與人之間要過分地注重禮節(jié)和人情,因為沒有人格獨立和個體的自尊,人們之間很難有真正的心的交流,所以人情和禮才是最簡單的“交換”原則,因為很不容易建立,所以人人都很看重,并把它作為對人群分類為遠近親疏的標準,慢慢的這就成了一個集群的性格特征。舉例來說,對于中國人而言,一個問題即使在邏輯上是成立的,但還必須同時衡之以人情。

人情就是最大的禮,不了解這一點,就沒法了解中國人重感情講義氣的偏執(zhí),也就沒法理解他們的傳統(tǒng)性格與現(xiàn)代契約社會規(guī)則種種不相適應的地方。一般來說,中國人寧愿采取反乎道理的任何行為,卻不能容許任何不近人情的行為。這種情理的精神與普通感性的信仰在中國人的理想上樹立了最重要的態(tài)度,其結(jié)果就是導向了著名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