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寫作情境的有效創(chuàng)設

2019-05-13 00:00 發(fā)布

暫無內容  年級 / 2088 0 0

一、童話故事情境創(chuàng)設的基本取向

(一)童話故事情境創(chuàng)設——與兒童生活經驗相關聯(lián)

兒童的生活經驗一般指兒童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所積累的見識與能力,并通過閱讀書籍、觀看影視獲得的知識與感悟,參與綜合類實踐活動豐富的技巧與方法,與人交流彼此傳遞的信息與數據等等。這些生活與空間上元素的集合為兒童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寶庫,也是童話故事創(chuàng)作的動力源??贪迳?、成人思維、遠離兒童生活經驗的童話故事我們見過不少,這些故事很難被兒童喜愛,因為它無法與兒童的心靈相映照。而符合兒童天性、順應兒童思維、用兒童的口吻來敘述、高度貼近兒童生活經驗的童話故事被兒童深深喜愛,因為它們觸動了兒童絢麗多姿的內心世界。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經驗范圍像波紋一樣,越來越擴大。待擴大到相當的時候,本來不配開口的配開口了,那才開口,也并不嫌遲。作文原是說話的延續(xù),用來濟說話之窮,在說話所及不到的場合,就作文。因此作文自然應該單把經驗范圍以內的事物作為材料,不可把經驗范圍以外的事物勉強拉到筆底下來。所有材料都是自己的經驗,這正是非常順適的事。順著這個方向走去,是寫作的平坦大路?!辈苊骱=淌谝舱J為:“學生通過多讀,多思,有了豐富的閱讀體驗、生活體驗,有了思想、情感、語言的積淀,就可以催動他們去釋放自己高昂的情緒,一吐為快。”葉老先生主張擴大經驗,運用經驗來寫作,曹教授倡導用經驗催生言語生命,他們對寫作“生活化”的提醒不言而喻。兒童天生有寫童話的本能,在童話故事情境創(chuàng)設中,我們要想方設法調動兒童的已有經驗、創(chuàng)設新經驗,把沒經驗變成有經驗,通過撥動兒童情感的脈搏和促進兒童思維遞進兩條路徑帶他們抵達。


1. 撥動兒童情感脈搏。

“快樂大作文”的倡導者李白堅教授認為,“作文,除了一定的文字基礎外,還需兩個重要條件:一是一定的生活素材;二是起碼的創(chuàng)作沖動。對于小學生和初中低年級的學生們來說,應該給他們創(chuàng)造生活的場景和細節(jié),同時還必須千方百計地通過老師的誘導和情境的感知,讓學生出現習作的興奮和激情?!崩罱淌诘拇罅空n例都是根據兒童心理,運用兒童喜愛的游戲形式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出兒童寫作的熱情。如做啞劇、舉辦辯論會、我們都是“木頭人”、扳手腕、照鏡子等等。

《我變成了一只貓》是我所設計運用于三年級的童話故事創(chuàng)編課例,也同樣發(fā)揮了這樣的作用。圖畫書《我變成了一只貓》講述了一個夜晚巫婆誤入小孩尼古拉斯和小貓阿來的房間,一番咒語后,尼古拉斯變成了阿來,阿來變成尼古拉斯之后所發(fā)生的故事。作者只在圖畫書中描繪了尼古拉斯之后變成阿來后在家里經歷的心酸的一天,卻沒有表達阿來變成尼古拉斯到學校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我為兒童創(chuàng)設情境與任務:作者征集書稿,請你寫出阿來變成尼古拉斯在學校里發(fā)生的好玩的故事編入圖畫書。在明確的情境與寫作任務中,兒童真的可以一步到位嗎?結果并沒有那么樂觀。當我請兒童大膽想象“阿來在學校里可能會發(fā)生哪些好玩的事”時,答案卻是相對單一和雷同,大致為:趴桌子、不認識教室、上課喵喵叫……可以想象這樣的童話創(chuàng)作是怎樣的干癟與乏味。撥動兒童情感的脈搏,我?guī)е鴥和洑v了四步走:第一步,哪位同學家里養(yǎng)過貓,給同學們講講養(yǎng)貓的故事;第二步,播放視頻《貓兒百態(tài)》;第三步,請同學們模仿視頻中貓的樣子表演吃飯、睡覺、同伴嬉戲、爬桿、捉魚等;第四步,就是剛剛你們看到的這樣一只頑皮的小貓變成了兒童,來到學校會發(fā)生哪些好玩的事情呢?再次搜集寫作素材,這時的答案呈現出了百花齊放,如阿來悄悄溜到飯?zhí)冒盐绮偷聂~吃了一大半、上課溜到墻角小便引起班級轟動、體育課爬桿哨聲一響躥到桿頂、撲上講臺抓咬老師畫有米老鼠圖案的杯子、被帶到辦公室舔校長的臉……

“孩子們帶著不同程度的經驗及知識背景來到學校,一個曾有過與貓相處經驗的孩子,比起沒有相關經驗的孩子,更容易寫出相關的主題?!痹诖斯适虑榫持?,兒童在老師的引領下經歷了情感被點燃的過程。隨著過程的逐步遞進,他們的經驗被擴大、被豐富、被喚醒,生活化的體驗與情境也建立起了密切的勾連,于是他們眼睛亮著、神情雀躍、創(chuàng)作熱情澎湃著,開始為后面巧妙的故事構思躍躍欲試,這樣的創(chuàng)作激情最具兒童的“煙火味”。


2. 促進兒童思維遞進。

維果茨基提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指出兒童認知發(fā)展的兩種水平:現有的發(fā)展水平和潛在的發(fā)展水平之間的幅度稱為“最近發(fā)展區(qū)”。我們也知道“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語言與思維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讀懂兒童,把握認知經驗,做好整合,在趣味的情境創(chuàng)設中,構建思維的初始點,激活思維的發(fā)散點,尋找思維的生長點,用活潑潑、興沖沖的書面語言表達,一步步幫助兒童順利從現有發(fā)展水平過渡到潛在發(fā)展水平,兒童的思維發(fā)展會在一次次的經歷中呈現“線形”遞進。

繼續(xù)用案例《我變成了一只貓》來談,我如何引領學生在此情境中經歷故事構思的過程:

(1)把你想到的阿來變成尼古拉斯在學校里發(fā)生的最好玩的一個事兒發(fā)到論壇上。


(2)你最喜歡哪位同學的答案?你有問題問他嗎?


(3)選一件最有趣的事,請用簡答題把事情說明白,提交。


(4)投票:“阿來校園生活趣事排行榜”,你為什么投他的票?


(5)回憶學過的“心情過山車”的方法,如何把這個故事寫得好玩又令人難忘?


(6)圍繞一個關鍵詞,構思阿來變成尼古拉斯在學校里發(fā)生的故事,不少于四個情節(jié)。


(7)推選出組內最有創(chuàng)意、最有趣的構思圖表,并說說理由。


(8)根據“小評論員”的建議修改構思圖表。


(9)故事連環(huán)畫:小組分工,每人寫一個情節(jié),共同完成推選出的構思圖表,并展示。


(10)借助老師提供的開頭結尾,在同學們所提交的片段中選出你喜歡的四個段落稍加修改,組成“心情過山車”的故事,再加上題目。

這個思維遞進的過程絲毫沒有脫離貓變成小孩的故事情境,從頭腦風暴相互貢獻智慧——把一個想法展開讓同伴了解——借助已有的“心情過山車”的方法構思童話故事——合作完成一個“優(yōu)秀構思”的故事寫作——提取學習伙伴的資源重組文章并重新命題。散落的故事片段被一波三折的結構串成了美麗的珠鏈。兒童興趣盎然地做著兩件事情:一是聯(lián)系自身經驗積極提供資源并主動提取信息;二是同伴互為資源的奉獻者,共生共建完成屬于每個人的不同構思。在兒童趣味盎然的故事情境中,充分調動兒童的生活經驗,推動思維遞進的過程,這樣的童話創(chuàng)作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戰(zhàn)性,更具有張力和層次感,學生學的活動也得以充分展開。


(二)童話故事情境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契合

教學內容是教學過程中同師生發(fā)生交互作用、服務于教學目的達成的動態(tài)生成的素材及信息。學校給學生傳授的知識和技能,灌輸的思想和觀點,培養(yǎng)的習慣和行為等的總和,也叫課程。這個定義很宏觀,我們暫且縮小范圍放在一節(jié)課程的實施里來談,把教學內容定義為目標明確的指向某個知識點。

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興趣是一方面,還有更重要的一面是促進知識的習得與能力的提升。我們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同時選擇好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知識點,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解決的現實問題或任務,這個問題或任務是融化在情境中自然習得的,不生硬也不機械,這樣的學習過程既有趣又有料,收獲的是“帶著體溫”的知識和“帶著情感”的能力。

三年級的《狐貍和烏鴉》就是在情境中順勢而為學習“內心獨白”和“動作襯托”的心理描寫方法,進而引導兒童進行童話故事創(chuàng)編?!逗偤蜑貘f》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改編后,我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狐貍和烏鴉騙與被騙的內心活動描寫上。首先,我們請兒童提煉出狐貍和烏鴉三次心情變化的詞語,厘清故事脈絡;然后,創(chuàng)設情境設想自己就是那小狐貍第一次行騙,通過“餓的眼冒金星、癱倒在地”“草根果腹、皮毛失去光澤”等說出此刻望著烏鴉口中肉的內心想法,兒童入情入境表達流暢,知識總結自然輕巧;接著,反過來,再以烏鴉的視角說說看到“餓得皮包骨的狐貍”內心的想法,把剛剛習得的“內心獨白”的方法又一次得以運用;再次,仿照上面的結構在第二次行騙中學習“動作襯托”的心理描寫方法;最后,把全班同學分為兩大組,一組為狐貍代言,一組為烏鴉代言,每一大組再分為三小組分別表演三次騙與被騙,共同完成兩個不同敘述視角的故事,并組織評價。

在這個案例中所要學的知識是童話中的心理活動。一方面,運用構思圖表厘清故事情節(jié),并把每一次騙與被騙的心理活動用關鍵詞表達出來,引領兒童明確構思的細節(jié)要在這些心理活動處展開;另一方面,學習心理活動描寫的方法,這里注意不要僵硬地把知識灌輸給兒童,而是要引領兒童結合情境暢聊出來,這樣知識融化在具體的情境中才會被兒童主動探尋和發(fā)現。在兒童困難處為兒童巧搭學習支架,帶他們緩坡而上,在情境中滲透狐貍饑餓難忍的樣子,以喚醒兒童對情境的理解與感悟,從而有更合情合理地真切表達;第三方面,結合情境展開評價,評價要具有較高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知識在情境中學習、運用、再生,這樣自然地“滾雪球”,兒童才會學得趣味盎然,教師教得自然輕松,教學內容扎實有效,兒童思維、課程思維、文體思維、習作思維也才能得以高度統(tǒng)一。


二、童話故事情境創(chuàng)設的基本策略

在兒童心中童話故事都具有超自然的力量,魔法、寶物,隨心所欲、千變萬化,沒有這些似乎就不叫童話。童話故事帶給兒童快樂和滿足,亦讓兒童在奇幻的情境中感受溫情、善良、勇敢、智慧、陽光……成人閱讀它能讀出深層的蘊意,兒童閱讀它能引領健康的成長,這全是因為它不僅帶著游戲的精神,還有充滿哲學的味道。童話故事情境創(chuàng)設的策略眾多,這里我們無法窮盡,本文僅從變形、隱形、換形三種策略談談我所理解的情境創(chuàng)設的有效性。


(一)變形策略


“變形”通常指形狀、格式起了變化。這里的“變形”指局部變化,也就是將人體或物體的某一部分進行了變化。如科洛迪的童話《木偶奇遇記》中匹諾曹說了謊以后鼻子就會變長。安徒生《海的女兒》中小美人魚的尾巴經女巫施魔法后變成人腿,這些都是局部變形。這些童話故事中會變形的形象的創(chuàng)造,不僅僅憑作者獨特的藝術感覺和豐富大膽的藝術想象而來,也是根據故事情節(jié)、人物成長等發(fā)生變化而存在。這些形象不拘泥于習慣性的思維,所以給讀者留下怪異、新鮮、稚拙、奇幻的印象,從而使兒童對閱讀童話故事充滿愿望。教學中我們可運用變形的策略創(chuàng)設情境,讓這種“超自然”的力量深深吸引著兒童,帶兒童進入斑斕的童話世界,并寫下自己心中的童話。

日本漫畫家、作家宮西達也的圖畫書《神奇牙膏》是一本超具想象力的作品。它講述了商場里出售一種神奇牙膏,有各種味道,用了蘋果味的小朋友頭會變成大蘋果,用了香蕉味的就變成大香蕉……我借助這本故事為一年級兒童童話習作創(chuàng)設寫作情境,收到了極好的效果。我采用“三猜”把一年級兒童一步步引入情境深處。“一猜”變成大蘋果又變回來,“二猜”變成大香蕉又變回來,“三猜”全家人變成各式各樣的蛋糕卻變不回來。接下來的寫作任務水到渠成,“幼兒園里,頂著草莓蛋糕蕩秋千可真不方便,惠子頭上的冰激凌都快掉下來了,頂著蛋糕頭的我不能爬上攀登架,寬太的魚尾巴被夾住下不來了”……

請兒童大膽想象,小朋友們還會在什么時候遇到怎樣的困難。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才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思維是人類最絢麗的花朵,而想象則是這絢麗花朵的花蕊。局部“變形”策略能給予兒童廣闊的空間,更拓寬了兒童思維的寬度、厚度與深度。


(二)隱形策略

“隱形”:隱,隱藏;形,形體?!半[形”顧名思義就是完全隱藏了形體,看不見了?!逗J兄弟》中的六娃擁有隱身術,可以隨時隱身。他運用隱身本領偷出蛇精的法寶解救了被困的五個兄弟;《哈利·波特》中哈利有一件隱身斗篷,常常幫他化險為夷;《西游記》當中的孫悟空擁有七十二變,一根毫毛就會使他無影無蹤。這樣的奇幻情境一旦開啟,對于兒童而言就是欲罷不能。

教學中運用隱形策略,可以帶給兒童神秘感。這些教學中被塑造的人物形象抑惡揚善、英勇無敵,創(chuàng)編的故事情節(jié)曲折動人、意外離奇。深圳南山實驗教育集團麒麟小學劉曉蓓老師在五年級的《隱身一小時》童話故事創(chuàng)編案例中為兒童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假如你喝下了一杯神奇的隱身藥水,它能讓你的身體和衣服變得透明從而完全不被人看見,但是人們卻能聽到你的聲音、感受到你的觸碰、看到你留下的痕跡(比如腳印、字跡)等。藥水的有效時間是一個小時,一小時后,你將不再是隱身人。你會利用這神奇而又寶貴的一小時去做點什么呢?你將經歷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展開想象,寫一個精彩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