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大學士”都是幾品官?

2019-05-22 00:00 發(fā)布

暫無內容  年級 / 16173 0 0

在明清的歷史上,我們不可避免的要談及“內閣”和“大學士”這兩個關鍵詞。一般我們所稱的“大學士”都要冠以內閣大學士或殿閣大學士,清朝流行的“中堂”指的就是大學士或首輔大學士。

  其實了解清史的人都知道,文官的最高品級就是大學士,但當上了大學士也并不意味著有很大的權力,大學士的編制是屬于內閣的,我們都知道,自從雍正設立了軍機處以后,內閣和議政處的實際權力已經被架空,也就是說,大學士只有身兼軍機大臣,才算的上是權力中心的人物。

  清朝相對于明朝在大學士這一崗位上做了很多變動。努爾哈赤時代,最高的權力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到了皇太極時,開始設立內三院(國史院、秘書院、弘文院),每院設大學士一名,著名的漢臣范文程就是清朝第一位漢人大學士。順治十五年,改內三院為內閣,大學士的品級為正二品。直到雍正八年,大學士的品級才被定為正一品。

  大學士之職都會在前面冠以殿閣之名,明朝時為四殿二閣。四殿者,即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兩閣者,即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清朝時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乾隆年間,將“中和殿大學士”改為了“體仁閣大學士”,由此也就成為了三殿三閣。在殿閣大學士中,保和殿大學士最為尊貴,有清一代沒有幾個,比如雍正朝的鄂爾泰、張廷玉都是保和殿大學士,乾隆朝的傅恒也是保和殿大學士。自傅恒死后到清亡,再也沒人獲得過。

  在六個殿閣大學士中,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順序從高到低為: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后來變成: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大學士的遷轉也大多按從體仁閣至文華殿這樣的順序遷轉。當然并不一定要從體仁閣開始作為起步。

  大學士和其他官職不一樣,并非一個蘿卜一個坑,大學士一般都是有空缺的,不一定都要授滿,清朝時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滿漢各二人,四個內閣大學士的情況最為常見。在大學士以下還有內閣協(xié)辦大學士、內閣學士以及侍讀學士。

  雍正七年成立軍機處以后,內閣的作用大為降低,但正式的詔書還是從內閣發(fā)出,臣下的正式奏章也遞交內閣,所以在名義上,內閣仍然是清朝的宰相機構。

  清朝的大學士有“卜相非翰林不與”之說,意思就是選撥宰輔、大學士,必須具備翰林資格。整個清代內閣大學士中漢人總共119人,其中翰林出身的101人,進士出身的只有17人,而唯一一個例外就是左宗棠,他是舉人出身??梢哉f作為百官統(tǒng)率的內閣大學士幾乎是被翰林壟斷的。

  清朝的文官榮譽在生前以位列三公、居內閣大學士為最高榮譽,死后以獲得皇帝特批的謚號為最高哀榮。內閣大學士一般在死的時候,往往會獲得以“文”字為謚的稱號,其中以“文正”最高,依次為“文忠”、“文恭”、“文成”、“文端”、“文恪”“文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