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牌名的由來

2019-07-11 00:00 發(fā)布

暫無內(nèi)容  年級 / 2090 0 0

念奴嬌與何滿子
  
  那是兩個女孩子的名字。一個是念奴,一個是何滿子。盛唐詩之花的漫天煙火中兩道絢麗的霞。芳魂一縷,破云裂錦,直至宋的小令長調(diào)里,終成詞牌名。她們就這樣永生。按照“詩言志,詞表情”,詩莊詞媚的說法,她們溫柔的名字是那些長短句最美的載體,將氣勢開闊,天上人間的唐詩渡到宋詞的旖旎惆悵里。有著這樣讓人無限憧憬的名字的,該是怎樣的女子?
  第一次看到念奴這個名字是在李清照那篇著名的《詞論》里,那時易安多大?小女子品評天下大家,何等意氣張揚,猶似盛唐女子,縱使后來命運多舛,也難掩天賦神采。“詞別是一家,知之者少。”一句話,把北宋詞家,統(tǒng)統(tǒng)否定。她主張詞一定要能歌,要和音律。所以開篇就講了一個歌者的故事,并提到了一個名叫念奴的歌女??梢?,在唐,詩已能唱,并且是詩歌傳誦最普遍最有效的途徑。詩者歌者地位高下肯定不同,但其中的佼佼者在當時并不亞于現(xiàn)在的頂級流行歌手,而念奴就是這樣。只可惜,易安太高傲,惜墨如金,不肯多說,可我卻因為對宋詞詞牌的牽念,而對那字里行間驚鴻一瞥的念奴過目不忘。
  “念奴者,有姿色,善歌唱,未嘗一日離帝左右。每執(zhí)板當席顧眄,帝謂妃子曰:‘此女妖媚,眼色媚人,每囀聲歌喉,則聲出于朝霞之上,雖鐘鼓笙竽嘈雜而莫能遏。’”宮妓中帝之鐘愛也。
  《開元天寶遺事》這段話讓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真是聲色俱佳啊。念奴,是當時宮內(nèi)外的大牌,李隆基的“鐘愛”。元稹的《連昌宮詞》可以讓我們看到當時一線紅星念奴如日中天的盛景:“力士傳呼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須臾覓得又連催,特赦街中許燃燭。春嬌滿眼淚紅綃,掠削云鬢旋裝束。飛上九天歌一聲,二十五郎吹管逐?!?br/>  玄宗是個喜聚不喜散的人,每年在宮門樓下賜宴群臣,常常一鬧就是幾天,頗有點狂歡節(jié)的味道。門樓下萬眾歡騰,連宮廷樂師們的演奏都聽不清了,每當這個時候,玄宗就會讓高力士在樓上大喊:“皇上想派念奴唱歌,王(二十五郎)吹笛伴奏,大家想不想聽???”據(jù)說高力士這一嘁,門樓下立刻安靜下來,全體人民靜待念奴的天籟之音。
  有意思的是,為了不影響長安城里娛樂場中的盛況,玄宗并沒有將自己的這個鐘愛宣進宮來,而是仍然讓她在宮外駐留,只是東巡洛陽的時候把她帶在身邊。這個皇帝還真是體恤民情。據(jù)說有一次,玄宗駕幸到灞橋,自然也是萬民歡騰,聲震天日。有近侍進言,讓念奴引吭高歌一曲,其聲所至,四野屏息,則微風拂柳之音,河水流逝之聲,陛下也會聽聞。玄宗自然連稱好主意,一試果然,念奴金聲玉振的歌喉穿云裂石,真正的不同凡響。難怪具有藝術(shù)天賦的帝王,為之傾倒而“鐘愛”了。
  二十五郎吹管笛,歌喉終讓念奴嬌。念奴所擅長的那種“其調(diào)高亢”的曲子,從此后成為她的代表作,更以她名為名,口耳相傳。
  可足,念奴,念奴。這名兒終透著無奈和卑微,那是一個女人被決定了的命運,一生縱使被喚了千次,縱使他是她的知音,她仍然只是在御前輕展歌喉的樂女,當聲色不再的時候,還能懷著舊日的恩情,“閑話說玄宗”。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边@就該到何滿子的故事了?!肮蕠Ю?,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睆堨锏倪@首《何滿子》,是唐詩里非常著名的斷腸之作,和元稹那首《行宮》齊名。這個何滿子比念奴更傳奇。關(guān)于她的故事有多個版本。一種說法是開元年間,有一個叫何滿子的滄州籍歌女,色藝出眾,不知因何原因,被官府判處了死刑。死刑在京城長安執(zhí)行。臨刑,監(jiān)斬官問她有無最后要求。歌女說,她別無他求,只想在告別人世之前唱一首歌。監(jiān)斬官想,囚犯是個弱不禁風的女子,讓她唱一首歌,也不至于發(fā)生什么意外的,便答應了她。臨死的何滿子,此時涌起的感情不是對死亡的恐懼,而是極度的悲憤。歌聲像泉水從巖隙中噴涌出來一樣,斷人肝腸,直令天地昏暗。歌罷,圣旨也到。原來,當歌女那敘事性的悲歌初起的時候,宮中來監(jiān)斬的人見何滿子色藝超群,認為殺了可惜,便快馬奏告唐皇,多情的皇帝果然降旨赦免了她死罪。何滿子料不到一曲悲歌,竟救了自己一命。此后《何滿子》成了悲歌的代名詞。滿子這名字帶著異域色彩,不似中原尋常女兒名,有執(zhí)拗勇敢的樸實勇氣。
  真正讓《何滿子》成斷腸之作的傳說來自玄宗之后。武宗時候的一個才人——孟才人,因為擅長笙歌而受到了唐武宗的寵幸。武宗病重的時候看著她說:“我就快不行了,你有什么打算呢?”孟才人指著裝笙的錦囊說:“就讓我用它來自縊吧?!蔽渥诎?。才人說:“讓我來為皇上演唱一曲,以排解您的憂思。”于是她唱了一曲《何滿子》,然后氣絕倒下。太醫(yī)檢查過說:“她的脈搏尚有余溫,但是肝腸已經(jīng)斷碎了?!边@樣的故事聽來只是深深的哀傷,怎樣的傷情可以讓人一曲斷腸?她不過是一個才人,他眾多妾中的一個,以死相隨并不一定是她的本意啊,但先皇已去,剩下的歲月只是等待白頭而已,不過也罷。女人宮怨是一種極端的生命狀態(tài),如果不是因為她的善歌,誰會知道?也許她來到世上只為那最后的發(fā)聲,就像那只傳說中的荊棘鳥,積蓄一生所有的能量只為最后的歌唱。余音繚繞,千載而下,猶傷之不已。何滿子的故事在盛唐可以有一個喜劇的結(jié)尾,而到了晚唐只能成為女人的悲歌,這也是時運所致,由不得人選擇。
  后來念奴的高昂嘹亮,何滿子的哀切婉轉(zhuǎn)都成了詞牌名。
  
  菩薩蠻與破陣子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最后幾個皇帝中極富傳奇色彩的一位,從他繼位到唐滅,不過短短的六十年,但他很有些作為。李忱是憲宗的第十三個兒子,在皇族中雖然輩分不低,是當時皇帝武宗的叔父,但因為母親出身低微,從小就受歧視,癡癡呆呆,還曾被武宗扔到糞坑里戲弄。陰差陽錯中李忱被當權(quán)的太監(jiān)立為新皇。沒成想這個傻皇帝原來一直是裝傻,上臺之后整肅朝綱,虛心納諫,打擊藩鎮(zhèn),使衰敗的晚唐回光返照,儼然再顯了一段貞觀氣象,哪怕只是仿佛的。是冥冥中上天也不忍看著盛唐氣象就此消亡吧。如一點最后的余音劃破長安城濃重的云層,宮殿里又響起霓裳舞曲,梵音鼓樂,這其中就包括那曲著名的《菩薩蠻》。
  安史之亂后,開元、天寶年間四方來朝、歌舞升平的盛況已不復現(xiàn)。但大國的威儀和燦爛美妙的文化依然強烈吸引著西域各國。除了進貢的珍寶、地方土產(chǎn)以外,那時唐皇們更喜歡的是具有濃郁異域色彩的歌舞,胡舞胡樂是從宮廷到坊間最流行的樂舞。我不知道宣宗是否也有他的祖上——風流玄宗一樣的愛好,玄宗當年不僅自編自演還建了一個皇家音樂學院培養(yǎng)歌舞人才。大中初年,出身凄涼的他在大明宮里看到女蠻國入貢的舞蹈《菩薩蠻》時,心中也一定涌起過無數(shù)感慨。據(jù)史書記載,那一舞真?zhèn)€是流光溢彩,落英繽紛,梵音渺渺,如仙如佛。那些來自西域的女子,身上涂抹了香油,瓔珞珠鏈當衣,脖子上掛著長長的花朵串起的花環(huán),長發(fā)用金冠高高束起,簡直就如世俗畫像中的菩薩一般。舞隨樂起,異彩紛呈,舞隊一出,如佛臨世,一定也會有類似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千手觀音》的造型。如此盛況不是空前,也是絕后了。
  《菩薩蠻》是一個禮佛的舞蹈,同時也是一個表演性舞蹈。宣宗痛恨武宗,處處反其道行之。武宗滅佛,宣宗一上臺就宣布重建佛寺,本來佛教在中唐就已經(jīng)進入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眾多的寺院和僧眾有著唐朝中國特有的世俗喜慶的熱鬧,僧人們在念經(jīng)說法的同時也在想方設(shè)法滿足那些聽眾香客的要求,積極參與歌舞演出,寺廟道場實際也是戲場歡場,像《菩薩蠻》這樣又美艷又莊嚴的樂舞正是那個時候普通人心目中可親可愛的佛的形象,一如我們在壁畫中看到的飛天和唐仕女圖——佛界和生界最完美的結(jié)合。
可想而知《菩薩蠻》想不流行都不行,自有文人給它配上詞在坊間傳唱,唐五代時期一直也是最流行的詞牌名。
  在教坊曲中跟《菩薩蠻》相對應的完全另一種風格的,應當要算《破陣子》了。讓我們再回到當初,回到那個海納百川,風華絕代的當初,看看那個激動人心的年代。
  大唐雅樂融南樂北樂于一體,協(xié)調(diào)“吳楚之音”和“周齊之樂”,引進龜茲、天竺、西涼、高麗樂等,開盛唐音樂風氣之先的《秦王破陣樂》就充分體現(xiàn)了這種聚合四方雄渾蒼茫的氣勢。這是一部初唐真正的交響詩音樂劇,著名的歌舞大曲。主要是歌頌太宗的英勇戰(zhàn)績,太宗親自設(shè)計舞陣,命樂工穿上鎧甲持戟練習。奏樂起舞是,“擂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震百里,動蕩山岳”。每每看到這里,太宗都會離席,忍不住要與眾人共舞。那樣的場面一定讓人熱血沸騰。后來就有人把其中的樂段填上詞演唱,開始是長調(diào)名《破陣樂》,再后來取其中更短章,名為《破陣子》,“子”就是指短小罷了。
  
  點絳唇與眼兒媚
  
  江淹是南北朝時候的奇才,詩文詞賦都寫得好。“夢筆生花”“江郎才盡”兩個成語都來自他。其實尋常寫東西的人何嘗不期待自己也有一段飛來奇遇,可以不費功夫文章天成呢?就像小時候聽了神筆馬良的故事,哪個孩子都盼望自己擁有這樣神奇的本領(lǐng)。南北朝時貴族門閥制度嚴苛,不似唐宋科舉制度逐漸完善,尋常讀書人那時還根本奔走無門,沒有出頭之日。像江淹這樣出身貧寒,靠文章得到賞識,躋身仕途,而且還能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歷經(jīng)宋、齊、梁三朝再全身而退,實在也算一個足堪分析的個案。至少他肯定不是后人附會的那樣一個因為生活安舒了而心性懶惰的人。
  也不知道后來那些個“黃金屋”“顏如玉”的謊話誤了多少蒼生。但事實就是這樣,給你一條科舉進仕之路已是皇恩浩蕩,還不緊趕著苦讀苦背。越往后走路越窄,越是承平歲月越反倒沒有選擇了。
  話說回來。江淹的五言古詩有許多懷古憂思之作,那時候的詩還沒有后來格律的約束,好像是長在鄉(xiāng)間蓬勃的花草,自然舒朗。江淹雖是北人但在江南長大,吳煙楚辭對他有很大影響,詩中不乏香草美人之喻和飄搖悵惘之思。有一首寫一個美麗女子游春,路人爭睹圍觀的盛況:
  江南二月春,東風轉(zhuǎn)綠蘋。不知誰家子,看花桃李津。
  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行人咸息駕,爭擬洛川神。
  古人形容女子形貌,一般著眼眉目,好像唇并不很受重視,唇只要小,重在吐氣如蘭,櫻唇輕啟,全在一個動態(tài)。如若畫在畫上,只看周的《簪花仕女圖》就可明白,那唇色當真只是一點,上下各畫一個小半圓,合在一起可不是一顆櫻桃。畫這樣的妝,好像必要把臉涂得雪白,眉點得漆黑,以顯得那唇的紅,所以才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的時尚彩妝,
  這個江淹倒還與時俱進呢。古人很早就知道用牛髓或牛油來潤唇,北朝的《齊民要術(shù)》里就有關(guān)于口脂制作的詳細方法,那時候的口紅是像胭脂一樣,需要用指尖挑起一點,往嘴唇上“點注”,所以真正是點絳唇。這種風尚到了唐肯定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揮,并成一時之流行,豐美仕女們穿短襦長裙,肩披絲帛,短而粗的眉,鳳眼櫻唇,額飾花鈿。一個個像畫在墻上的蝴蝶,風吹過,好像隨時還可起舞,以豐滿的體態(tài)演飄逸的舞姿,也不覺得矛盾。
  《點絳唇》這樣的曲調(diào)用來歌詠女子情態(tài),輕靈婉轉(zhuǎn)。雖是小令,上下片換頭,節(jié)拍也不一樣,想來當初唱起一定是鶯燕清婉,精巧喜人的。后來曲調(diào)雖失,但從秦觀和李清照的詞中仍能體會出其中幽美靈動的感覺。只是已跟美人彩妝沒有關(guān)系了。
  眼睛相對于唇來說,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要高出許多,歷來秋水秋波,眉眼盈盈就是詩人詞人們心目中最動人的畫面。這肯定可以從“風”“騷”中找到源頭。歡悅時是美目盼兮,憂愁時是“目眇眇兮愁予”?!堆蹆好摹返脑~牌來自南宋的《古今詞話》一書中的記載,據(jù)說跟王安石的兒子王的一首抒發(fā)相思之情的詞有關(guān)。
  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王初遇翰林學士龐公之女龐荻即一見鐘情。宋時風氣開放,賞春樂游之事平常,時近清明,花嫣柳艷,乍暖還寒。汴梁城外青山碧水,陌上游春掃墓之人不絕。正是江淹美人詩中描寫的情景。兩個俊男美女機遇巧合在婚前就得相見,一見鐘情,又門當戶對,自是一段好姻緣。雖然龐公與王安石政見不一致,但兩家還是結(jié)了親。可惜王人雖長得帥,但身體很弱。以至夫妻分居,后來龐荻奉王安石之命改嫁,嫁的是神宗的弟弟,也是王的好友昌王趙顥。據(jù)說龐荻再婚之時,王病危,彌留中寫下這首詞,不久去世。年僅三十三歲。趙顥善待龐荻,臨終前對三個孩子說要替他繼續(xù)照顧他們的媽媽。王為什么會把自己的這首詞命名為《眼兒媚》呢?是因為龐荻有一雙秋水一樣的眼晴嗎?野史中說王有隱疾,龐荻并不想離開他,可他為了她的終身幸福強她別嫁,那樣一朵嬌嫩的海棠花,他不忍她兀自萎謝。
  初讀到這段故事,很是感慨。龐荻在王生前就別嫁而非被休,在那個時代幾近驚世駭俗的行為,王安石父子對龐荻的一番用心與深情實在有超越時代的人文精神。
  后來賀鑄有一首《眼兒媚》被認為是這一闋詞的正聲:
  蕭蕭江上荻花秋,做弄許多愁。半竿落日,兩行新雁,一葉扁舟。惜分長怕君先去,直待醉時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頭。
  這樣的眼已經(jīng)和愁眉連在了一處,易安的“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卻原來是這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