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的武解與文解

2019-09-14 00:00 發(fā)布

暫無內(nèi)容  年級 / 2469 0 0

“起義”本來是“起義兵”的省文,兵是軍隊,不是一兩個兵丁。東漢末年董卓把持朝政、倒行逆施,引發(fā)關(guān)東各州郡地方官舉兵討伐?!度龂?袁紹傳》引《先賢行狀》:“袁紹起義,卑辭厚幣以招致(田)豐?!薄段涞奂o(jì)》記載曹操在建安七年的令:“吾起義兵,為天下除暴亂。”十二年的令:“吾起義兵誅暴亂,于今十九年?!薄恫芎閭鳌罚骸疤?指曹操)起義兵討董卓?!彼洖橥患隆?/p>

  又如西晉八王之亂期間,趙王司馬倫自立為帝,齊王司馬蔶、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癃起兵討伐。《晉書》行文亦是“起義”與“起義兵”交互使用,以配合文氣。如《王戎傳》、《盧志傳》皆言:“齊王蔶起義。”《鄭球傳》:“成都王為大將軍,起義討趙王倫。”此言“起義”?!锻醵貍鳌罚骸皶T王起義兵。”《陳敏傳》:“及趙王倫篡逆,三王起義兵?!贝搜浴捌鹆x兵”。所述本為一事。

  再有《舊唐書》記隋末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父子舉兵。《刑法志》:“高祖初起義師于太原,即布寬大之令?!薄秳⒄鳌罚骸疤谂c劉文靜謀起義兵?!薄独罹競鳌罚骸肮鹆x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以上“起義師”與“起義兵”同義。另《太宗紀(jì)》:“朕于太原起義,遂定天下。”《劉文靜傳》:“起義之初,忝為司馬?!薄抖沃拘鳌罚骸案纲葞?,……從高祖起義,官至郢州刺史?!币陨鲜∥臑椤捌鹆x”是修辭技巧,配合四字韻律。如不計襯字,前面的“初起義師”、“謀起義兵”、“公起義兵”則見“師”或“兵”湊成四字,與“太原起義”、“起義之初”、“高祖起義”同為四字句。

  到了近代,“起義師”、“起義兵”等三音節(jié)詞逐漸被淘汰,簡化為雙音節(jié)詞“起義”?!捌鹆x”不能無兵,仍然解作“為正義起兵”,但較多用作形容“造反”,較少形容為擁護現(xiàn)政權(quán)而討伐本在高位的專權(quán)者。“起義”可以是組織新的武裝力量,企圖推翻現(xiàn)政府,一八九五年興中會第一次廣州起義即屬此類?!捌鹆x”也可以說策動現(xiàn)政府的軍隊叛變造反,一九一一年辛亥武昌起義即屬此類。當(dāng)然,一次“起義”經(jīng)常會結(jié)合原政府軍和民間的力量,但都少不得與現(xiàn)政府兵戎相見。

  若強行曲解此一“起義”為“非暴力”,則仍未過得語義發(fā)展必須的“約定俗成”一關(guān)。不過“起義”一詞亦有文解,卻指“顯露文意”,已成為生僻用詞。如晉代杜預(yù)《春秋左氏傳序》:“一曰微而顯,文見于此,而起義在彼?!钡@種“對艱深文章的內(nèi)容起義”,并非國文水平庸劣之人所能為,更不可能成千上萬人一同“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