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和范仲淹夜遇蚊子,會發(fā)生什么事呢?

2019-10-26 00:00 發(fā)布

暫無內(nèi)容  年級 / 2334 0 0

在沒有蚊香和滅蚊器的年代,古人是如何對付蚊子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概括起來其實就是兩個字:煙熏。當時民間有各種野草,專門用來熏蚊子。大戶人家制作些精美的香爐,用野草做的熏香來驅(qū)蚊;普通百姓則直接燒野草,為了滅蚊搞得家里是“煙熏火燎”。而文壇的大詩人經(jīng)常四處漂泊,有時候連煙熏的條件都沒有,吃盡了蚊子的苦頭。

  斗不過蚊子就寫詩“鄙視”它們吧!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韓愈和范仲淹夜遇蚊子,專門為它們寫下的詩,兩首詩看似都詼諧搞笑,但這泰然的境界一般人可是達不到的,最重要的是兩首詩還寫出了人生的大智慧。讓我們先來讀一讀韓愈的《雜詩》:

  《雜詩四首.其一》朝蠅不須驅(qū),暮蚊不可拍。 蠅蚊滿八區(qū),可盡與相格。 得時能幾時,與汝恣啖咋。 涼風九月到,掃不見蹤跡。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在對待蚊子的問題上,也是頗有心得的。詩的前兩聯(lián)韓愈就表示早上的蚊子不用趕,晚上的蚊子也不用拍。這倒不是因為不想打,而是它們到處是,根本拍不完。看樣子昌黎先生對這蚊子也確實是沒了辦法。雖然打不死它們,但韓愈還是找到了安慰:等到9月秋風吹起,這些蚊子就會無影無蹤。

  通讀這首詩,雖是信手拈來之作,但卻飽含了人生哲理。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小人惡人,也會遇到不少不順心的事,若是自己沒了辦法,就不用再糾結(jié)了,一切都交給時間吧,看它小人能得志到幾時。

  與韓愈相比,范仲淹對蚊子的態(tài)度也是頗有意思的,概括起來就是:你不走我走!讓我們來看看范文正公這首詩:

  《詠蚊》飽去櫻桃重,饑來柳絮輕。但知離此去,休要問前程。

  這首詩是53歲的范仲淹在戍邊西北所作,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范公被蚊子咬得不行,便寫了這首《詠蚊》。詩的前兩句還真把蚊子寫出了美感:吃飽了的蚊子就像一顆圓圓的櫻桃,身形沉重;而一旦它餓了,又輕飄飄地像一片柳絮。范公經(jīng)過細致入微的觀察,通過蚊子飽時和饑來的對比,將一只可惡的蚊子寫得躍然紙上。

  而后兩句范公則好好地幽默了一把,意思是:“只要能讓我離開這里,上哪里去都可以”。顯然這是戲言,畢竟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公,又怎會怕這幾只蚊子。但在這戲語中我們也讀到了他的人生哲學:一時斗不過就避開它的鋒芒,以期日后。

  通讀這兩首專門為蚊子寫下的詩,其實體現(xiàn)的是兩種人生哲學。韓愈覺得為非作歹之徒總會受到應(yīng)有的懲罰,人生也不會永遠處于困境,總有守得云開的一天。范仲淹則認為遇事當以退為進,不與惡人爭一時長短??此苾扇藢ξ米拥膽B(tài)度有些許不同,但內(nèi)涵都是一樣的,都是希望世人遇事泰然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