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在平時的習作中,遇到景物作文時,往往一寫春天就是“春光明媚,柳樹發(fā)芽,小草探出腦袋”;一寫鮮花總是“張開了笑臉,風一吹,像翩翩起舞的蝴蝶”,總是喜歡說空話,假抒情,什么“這里的景色真美?。 毖矍暗木吧降资鞘裁礃幼樱瑒e人還是不知道。
有些老師在寫景作文的教學中特別強調修辭的運用及借物抒情,我們不反對這些技巧的作用。但是我們認為,在小學階段,寫景類習作的主要訓練目標應該是有重點、有順序地描寫景物。
先說怎么才能做到有重點,這里涉及兩個問題:一是什么是重點?二是怎么才能在文章中體現(xiàn)出重點?
每一處景色都有它獨特的美,抓住代表景物的主要特征,這便是學生需要關注的重點之一。比如去游覽烈士陵園,那烈士墓碑肯定是主要特征,而旁邊的植物則不是。第二個重點是要發(fā)現(xiàn)景物的個體差異,即它與其他景區(qū)最不一樣的地方。同是山,廬山與其他山不一樣的地方是什么,同是湖,太湖與其他湖不同點在哪里?這些差異點就是觀察的重點。判定觀察重點的第三個辦法是個人喜好。自己喜歡什么,什么就可以成為重點。比如在一個博物館中,那么多展品,想重點觀察哪個,這個主動權在我們手里,沒有對錯之分。
確定了重點后,怎樣才能在文章中體現(xiàn)出重點呢?
簡單的做法是將重點觀察對象做二次分解,分解成若干個小的觀察對象,這樣觀察的信息量自然會放大,即便每一個小觀察對象只用了一兩句話去描寫,句子多了,重點也就突顯出來了。
第二個問題是怎么做到有順序地觀察。這里也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觀察的順序有哪些?二是在教學中怎么實現(xiàn)?
一般地說,觀察的順序有空間順序、時間順序、屬性順序??臻g順序是以景物在空間的分布方向來觀察,或由遠及近,或由東到西……時間順序是以對象出現(xiàn)的時間順序來觀察,或從春到冬,或從早到晚,或者按照作者觀察點移動的先后……屬性順序是將對象按類別分類后,一類一類地觀察,一類一類地描寫。如果景區(qū)比較大,一眼無法覽盡全貌,則需要變換觀察位置,在文章中要隨時交待清楚作者的觀察位置,這就叫移步換景。它大致屬于時間順序的范疇。在實際的寫作實踐中,這些順序往往不是孤立出現(xiàn)的,幾種順序會穿插使用。
“一進大門,眼前看到……”這時的觀察點在大門處,“往前走,就來到了一個涼亭,從這里往東看……”這里的觀察點在涼亭周圍……類似這樣的寫法,大體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但是在涼亭周圍又選擇了空間順序。一個個觀察點連成了線(游覽線路),由線成面(景區(qū)),景物形態(tài)就具有了全景感。這樣的文章順序性自然就有了。
在教學中,我們建議教師事先設計一張觀察導圖,例如:
有了這張圖,學生按圖索驥,教學的效率就會事半功倍。上面這張圖是按照空間順序來設計的,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自行設計其他順序的觀察導圖。
另外,在本導圖的動物區(qū)設計了二次分解,于是動物區(qū)便成了觀察重點,寫出來的文章在動物區(qū)這部分自然就會厚實,文章的重點便自然產(chǎn)生。詳略問題也迎刃而解。
當然,準確的用詞、恰當?shù)男揶o是加分項,善于聯(lián)想,借景抒情是寫景文章的標配,同學們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詞匯,用細致的描寫才能更好地展現(xiàn)作者對景物的喜愛。
但是我們認為對于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而言,這屬于高標準,不宜作為教學的重點。
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