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木為信

2019-12-28 00:00 發(fā)布

暫無內(nèi)容  年級 / 6427 0 0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戰(zhàn)國時期,秦孝公銳意進取,召來魏國的商鞅主持變法。時值天下紛爭禮崩樂壞,沒有人相信一個魏國人能幫秦國強大,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在都城南門外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中許下諾言:誰能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10兩。圍觀者都不相信輕易能獲得如此高的賞賜,于是商鞅不斷提高賞金的分量,當賞金達到50兩時,一位壯漢終于忍不住了,他扛起木頭走到了北門,事后商鞅果然將賞金遞給了他。商鞅此舉很快在百姓心中樹立了誠信的形象,此后在眾人的支持下,他實施的變法使秦國日益強盛,最終統(tǒng)一了天下。這便是流傳了兩千多年的《立木為信》的故事,回過頭再看這段歷史,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商鞅變法的成功絕非偶然,他以誠心待人,尚未開局便贏得了一批擁護者,為日后的改革聚集了人心,這才有了后來傲視群雄的大秦帝國。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

明代話本小說《警世通言》中有這樣一章故事《呂大郎完金還骨肉》:無錫商人呂玉在燈會時丟失了兒子,此后夫婦二人一直未曾生養(yǎng)。幾年后邊呂玉撿了一包大約二百兩的銀錠,他沒有貪念這筆橫財,而是在原地等待失主,見了失主后兩人相談甚歡,幾經(jīng)周折后便失主提出送他一個小廝作為養(yǎng)子,這時這才發(fā)現(xiàn)是他失蹤幾年的兒子。盡管這篇故事里宣揚因果報應,說教的意味很濃,但主題思想?yún)s是勸人誠信待人,因為誠信,是人最好的福報。其實這也不是唯心之論,選擇種善因,自得善果。所謂命中注定,其實都是基于一個人過去和當下的選擇。諾國有誠信必興,家有誠信必和,人有誠信必賢。在當下的社會,誠信不僅是一個人最昂貴的名片,也是人際關系中最有價值的財富。諾不輕許,故我不負人。諾不輕信,故人不負我。愿今生你我都能堅守誠信,不要讓步諾言成為空談,不要讓承諾成為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