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玻璃,窗戶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2020-02-08 00:00 發(fā)布

暫無內(nèi)容  年級 / 2967 0 0

當下,玻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是顯而易見了,其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在房間的窗戶上裝玻璃不僅可以抵擋狂風暴雨,還可以讓暖陽穿透窗子溫暖我們的房間。除此以外,裝上玻璃的屋子隔音效果會被大大加強,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強個人的隱私權(quán)。但我們知道在古代社會中國人向來是不使用玻璃的,古裝劇中我們所看到的窗子上都是糊了一層簡單的窗戶紙,那些不懷好意的人總是用自己的指頭在窗戶紙上戳一個小洞從而探聽屋內(nèi)人的秘密。在這種情況下古人是怎么樣防止自己的秘密被偷聽的呢?他們都使用了哪些辦法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玻璃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奢侈品,在當時雖然有生產(chǎn)玻璃這種東西,但是產(chǎn)量都非常小。而且在當時許多人還沒有把其作為窗子的意識,最早的玻璃只是為了給畫師用來畫畫用的。到了康熙晚期的時候,玻璃制作技術通過廣州十三行傳到了中國大陸,從此以后玻璃的產(chǎn)量也就越來越大了,故而玻璃開始被用來作為窗戶紙使用。在雍正時期,紫禁城里面的窗戶紙幾乎都換成了玻璃。比雍正更早的明朝富貴人家所使用的是明瓦。制作明瓦的材料是蚌殼,明代人們把羊角和蚌殼熬制成液體狀,然后把其壓成薄片用于生產(chǎn)明瓦,這樣的明瓦透光性相對來說會比窗戶紙好很多,只不過價格當然是非常昂貴的了,對于普通百姓來說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除了明瓦以外還有一種用品也得到了不少豪門貴族的喜歡,這種東西就是琉璃瓦。琉璃瓦的出產(chǎn)則是跟礦石有關。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冶礦就是一項非常發(fā)達的產(chǎn)業(yè),當時從事于礦業(yè)生產(chǎn)的工人是被政府所單獨列為一個戶籍的匠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大多比較高。這些工人平日里不用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他們主要的工作就是利用礦石來生產(chǎn)琉璃瓦以供給官僚階層的人所使用。

  既然明瓦只能用于貴族,那么普通的小民百姓用不起該怎么辦呢?難道就此不給房間開窗戶了嗎?當然不行。人們都知道只有開窗戶才能夠使得整個房間的空氣流通起來,這樣可以起到減少傳染病的效果。那么小民百姓都使用什么東西作為窗子的遮蔽物呢?第一當然是窗戶紙了。所謂的窗戶紙絕對不是那種薄薄的紙片,其一般都是用藤紙,這樣的紙相對來說韌性比較好一些,古人往往還會給藤紙刷上一層桐油,這樣刮風下雨就不用怕窗戶紙爛的快了。除了藤紙以外,有人也會把普通的紙疊加許多層,使得紙的厚度有所增加。這樣的紙使用和藤紙基本上是一種效果。

  除了使用藤紙以外,人們還會用絹布作為窗戶紙來使用。絹布耐磨損,它能夠最大限度抵擋狂風暴雨的侵襲,而且價格也相對比較親民,所以對人們來說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材料。不過畢竟這也是一種布,所以其透光性是比較差的,掛上它室內(nèi)總是黑黑的什么什么也看不清楚。

  上述我們所說的材料是一般百姓所使用的材料,那些貧民壓根是沒有錢使用這些的,所以他們用的大多是蘆葦這樣的東西。百姓們待蘆葦長成以后把其編織好然后掛在窗戶上,白天的時候就把其揭開讓光透進來,到了晚上就把其放下來避寒。有的家庭覺得使用蘆葦比較麻煩,所以他們也會用獸皮作為窗戶紙。不過不管古人使用何種材料,它們所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不隔音,房間里面說話做事都能夠讓屋外的人聽得看得一清二楚。這樣的問題應該怎么避免呢?古代社會幾乎都是民風淳樸的,家家戶戶幾乎都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所以說很多人是沒有任何防備的。

  但針對于這樣的問題,古人有很多辦法去對癥下藥,不過這只是針對于那些富貴人家來說的。其一就是雇傭家丁了。在古代社會,大家族一般都會雇傭一些人作為自己的家丁,家丁平日里除了打掃庭院還要履行其安保職能,他們往往會帶一條狗在院落之中巡邏,防止有人進入院中行偷聽之事。在古代如果一個偷聽者被家丁捉住是不需要扭送官府的,即使是私人也可以對其加以懲處。所以但凡有家丁存在偷聽者也會掂量著不敢進入。

  其二,在中國古代富豪人家的住宅也是極其復雜,古代人所居住的房屋極其復雜,院落三出三進不說,東西兩邊還有很多廂房,即便是那些偷聽者能夠進入深宅大院以內(nèi)他們也不知道去哪里偷窺偷聽。第三個方法就是做宣傳。在中國古代整個社會所宣揚的都是一種儒家學說。儒家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把這種觀點在民間廣而告之,從而對民眾進行一種道義上的約束。當然,這種約束對于一般人來說是比較可取的,對于那些屢教不聽者是無用的,故而歷朝歷代對于那些偷窺偷聽者都會施加非常嚴酷的刑法,這樣會讓那些偷聽者望而卻步,不敢逾越法律的紅線。故而在古代雖然不怎么使用玻璃,但是那些偷窺者也不是那么容易能夠得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