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四年級第五單元習作課教法交流

2018-10-20 16:32 發(fā)布

暫無內容  年級 / 3219 0 0

    在我們看來,狀物與寫景從寫作訓練的角度上說,基本上是一回事。無非“物”是小景,“景”是大“物”而已。因此教學的重點還是要會學生觀察的方法。

    觀察的第一步仍然是——分解開。

    也就是說,要把一個完整的觀察對象分解成若干部分。這句話說起來很易,但真正能變成學生的觀察習慣可能需要一個階段的訓練。

    如果這個觀察對象是一個靜物,那么分解的方法就有以下幾種可能:

    1.從結構上分解——能分成幾個部分?每個部分能不能再分解成幾個小部分。

    2.從形狀上分解——能分成幾種形狀?

    3.從顏色上分解——這個物品有幾種顏色?每一部分都是什么顏色?

    4.從材料上分解——這個物品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如果這個物品不是使用的一種材料,那每一部分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5.從用途上分解——這個物品能做什么?而每一部分又起什么作用?

    如果觀察對象是動物,那么它的外貌觀察可以仿照靜物觀察來進行,但是生活習性的觀察可能就需要從時間軸上來分解,把動物一段時間的活動切成一個一個的鏡頭,每一個鏡頭就是一個靜止的畫面,每一個畫面就是一個觀察對象,這樣的分解使學生有了能夠操作的方法。

    那如果觀察對象是一個景區(qū)呢?原理也是一樣,把這個大景區(qū)分解成一部分一部分來觀察。

    以北京的故宮博物院為例,那么大的景區(qū)一眼望不到頭,不用著急。先把它分成——內廷與外朝兩部分,而外朝部分再分為東路、中路和西路三部分,中路再分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大殿……這么分解開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觀察的信息量就會放大,就有了觀察的入口,接下來的事就比較容易做到。

    當然如果不加重點、不按順序地觀察并成文,文章會混亂不堪,也沒辦法閱讀,于是就有了后面的三個步驟:找特征、按順序、有重點。

    關于后續(xù)三步的操作方法,我們在許多場合的多篇文章中都有描述,完整地說起來話太長,建議您瀏覽一下小作家網(wǎng)“教學交流”這個頻道的其他文章,詳細了解一下我們的觀點。

    特別要說明的是,既然“景”是大的“物”,那么就需要分成不同的觀察點來觀察,而這些觀察點需要在作文中隨時交待清楚位置,這就叫移步換景。它大致屬于時間順序的范疇。

    至于修辭手法的運用,融情于景、因情造景、移情于景、以情托景等等,這些都是一些高級技巧,我一直主張作文教學要有清晰的教學目標,小學階段不能用作家的標準去要求那些剛剛開始文學啟蒙的學生,因此我不提倡對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不過對于一些天才學生偶有這樣的表現(xiàn),我們還是要加以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