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和"夜半"

2020-05-31 00:00 發(fā)布

暫無內(nèi)容  年級 / 4580 0 0

說到古人的計時方法,多數(shù)人都會說出更鼓計時法和十二地支(時辰)計時法。然而,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種天色計時法鮮為人知。

  通俗地講,天色計時法就是與時辰對應的天色描述。也就是說,十二天色(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分別對應時辰中的十二地支(夜半對應子時,以此類推)。天色計時法,在古詩文中運用較廣,例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薄把傺冱S昏后,寂寂人定初?!?;《兩小兒辯日》“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雞鳴,雪止……晡時,門壞?!逼渲芯投嘤刑焐嫊r法的使用。

  我們常會聽到年長的人說“三更半夜”。其實,這四個字中就承襲了古人的兩種計時法?!叭焙汀耙拱搿逼鋵嵤且粋€時辰的兩種不同叫法。除了地支計時法和天色計時法之外,古人還為漫漫長夜單獨制定了計時法。古人把夜定為五個時辰,叫作“五更”或“五鼓”(源于“晨鐘暮鼓”,晨撞鐘,暮擊鼓為舊時習慣)。與常人理解不同的是,一更并非對應子時,而對應的是戌時,也就是說,夜從戌時(黃昏)開始,卯時(日出)結(jié)束。這樣一來,“三更”正好對應“夜半”,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三更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