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是興盛于元代的一種文學樣式,它是元雜劇和散曲的合稱。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diào)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shù)形式而形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散曲則是在宋、金時的民謠俚歌的音樂基礎(chǔ)上形成的一種詩歌形式。
元曲作家眾多,創(chuàng)作的風格流派多樣,元曲作品豐富。盡管如此,這些作品在語言特色上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大致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吸取民間文學特色,語言平易,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元曲的出現(xiàn)與形成是在宋、金說唱藝術(shù)十分發(fā)達的基礎(chǔ)之上形成的,元曲本身就是從下層人民生活中生長出來的一種文學形式,它來自民間,取材于民間,在民間流傳,用人民的口語抒寫人民的生活與感情,因而具有很強的民間文學氣息。
表現(xiàn)手法上,或敘事詼諧風趣,或抒情憨厚純樸,或譏評時弊,或諷鄙陋,于嬉笑怒罵中顯示出其獨特風格。
元代散曲作家睢景臣的《般涉調(diào)?哨遍?高祖還鄉(xiāng)》就是這一類作品的典型代表,漢高祖劉邦衣錦還鄉(xiāng),春風得意,可是睢景臣卻通過劉邦以往在家鄉(xiāng)時的一個鄉(xiāng)鄰的觀察和回憶,運用了夸張和對比等藝術(shù)手法,加上運用民間口語,化莊嚴神圣為可鄙可笑,語言詼諧幽默,生動風趣,對高祖歸鄉(xiāng)一事做了辛辣的諷刺。
《耍孩兒》中的一段曲詞:“瞎王留引定火喬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見一彪人馬到莊門,匹頭里幾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一面旗,紅曲連打著個畢月烏;一面旗,雞學舞;一面旗,狗生雙翅;一面旗,蛇纏葫蘆?!?/p>
這支曲子描寫的是皇帝出行時,儀仗隊中的彩旗招展的景象,皇帝的威儀本來是最神圣,最崇高的,可是,在這位鄉(xiāng)民的眼里,再神圣,再崇高的威儀也只不過是粗鄙可笑的“鄉(xiāng)下玩藝兒”,頂多不過有點“雞模狗樣”罷了。
民間方言俚語的大量使用,是散曲的顯著特色,這些生動活潑的方言俚語,既使作品變得更加通俗平易,又使作品的諷刺力度得到強化。
例如,王實甫的《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叨叨令》中的唱詞:“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后衫兒、袖兒,都溫故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久已后書兒、信兒,索與我凄凄惶惶的寄。
在這段曲詞中,二話語的大量使用,體現(xiàn)了北方的方言特色,曲詞既通俗平易,又生動活潑,充滿生活情趣。
插科打諢角色分明,念白與唱分工明確,豐富多彩
在元雜劇的語言中,念白是劇中人物的說白,包括對白、獨白、旁白等,曲詞是劇中人物的唱詞。
在元雜劇中,念白與唱分工明確,豐富多彩,一般來說,念白大多通俗平易,口語化,一般是散文,演員易于演唱,聽眾易于接受,只要是劇中人物都有念白。
例如,關(guān)漢卿的《竇娥冤》第二折中的一段對白:“(孛老云)孩兒,羊肚湯有了不曾?(張驢兒云)湯有了,你拿過去。(孛老將湯云)婆婆,你吃些湯兒。(卜兒云)有累你。(做嘔科云)我如今打嘔,不要這湯吃了,你老人家吃吧。(孛老云)這湯特做你來與你吃的,便不要吃,也吃一口兒。(卜兒云)我不吃了,你老人家請吃。”
在這段對白中,人物言語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那樣自然、貼切,沒有絲毫加工的痕跡。
元雜劇中的唱詞講求音韻,顯得比較高雅,在演唱上,唱詞則是由主人公一人獨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念白,念白與唱詞分工是十分明確的。唱詞由主人公一人獨唱,這可說是元雜劇獨有的特色。
人物性格鮮明,角色語言個性化
元曲在人物描繪上,十分重視語言的描寫,語言描寫個性鮮明,生動傳神。
例如王實甫的《西廂記》中的幾個主要人物的語言就十分突出,在劇中,崔鶯鶯作為一個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大膽追求自己的幸福,她重情重義,對愛錢忠貞執(zhí)著。
例如,在鶯鶯和張生的婚事定下來后,老夫人又提出張生考中狀元方能成親的條件,鶯鶯則這樣勸張生“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我這里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簡短的幾句,鶯鶯渴求幸福,向往愛錢,鄙視功名的性格就躍然紙上。
張生雖然渴望愛錢,但又過于軟弱,經(jīng)不起挫折,在鶯鶯賴簡之后,他也說“此一念小生再不敢舉……眼見休也”,在老夫人要他考狀元時,他也說“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
紅娘作為崔、張二人愛情的信使,則具有聰明機智、能言善辯、語言潑辣的性格特點,例如,張生第一次見到紅娘作自我介紹時,紅娘以“得問的問,不得問的休胡說”搶白了他;在鶯鶯賴簡之后,張生不知所措,紅娘就責備他“沒人處則會閑磕牙”;鶯鶯看到紅娘帶來的張生的簡帖,假意發(fā)怒,紅娘立即指責她“不肯搜自己狂為,則待要覓別人破綻”。
這些個性化的人物語言,生動傳神,使人物形象豐滿有特色。
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